政法论坛
    主页 > 期刊导读 >

走进新时代的中国声乐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

2019 年11 月23 日,一场中国民族声乐学科的盛会“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上海论坛(首届)”在上海音乐学院正式开启。之所以称正式开启,是之前已有若干工作相继展开,如本次论坛民族声乐论文评选,称之盛会是因论坛无论是主办方支持力度,参会人员规模,还是与会学者多元专业结构等均为近年民族声乐会议所不多见。本次论坛由开幕式暨主旨发言、声乐教学与理论分组研讨会、两场音乐会及五场讲座4 个环节组成。

一、基于民族声乐教学实践研究与声乐理论探索的盛会

开幕式由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论坛组委会主席徐旭致辞,他指出,中国民族声乐是时代赋予国人表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艺术形式,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积极作用。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已形成有“上音”标识的民族声乐教育与表演体系,从而为学院下一阶段不断进取,构建中国民族声乐理论研究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着由三位学者做主旨发言。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廖昌永教授以《不忘先贤传统,坚定自信传播,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共同发展而努力》的发言正式开启学术论坛。发言可分三个层面:1.回望:铭记中国及“上音”诸位声乐先贤所开创的文化根脉;2.创造:牢记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理念,为时代而歌。声乐专业要树立以创作为核心的音乐理念,并凸显中国风格;3.寄语:“上音”得先聚集人才,深挖内力,回归人才培养本身,只有坚定扎实工作,方能在新时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上有所为。廖院长主旨发言是以他三个身分对应了三个内容,即“上音”人-回望、歌唱家- 创造、院长- 寄语。“上音”人- 回望层面回顾了中国声乐发展历程及“上音”声乐专业发展之艰辛不易与辉煌成就,体现了作为“上音”人对母校的眷恋与守望。歌唱家- 创造层面表达了对中国民族声乐前行的展望,对腔词关系与演唱内在关联的深度解析既是作为世界级杰出歌唱家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以及对如何唱好中国歌的深刻感悟,亦有作为中国歌唱家对民族艺术的文化自信,体现了高度文化自觉以及对中国歌曲演唱规律的缜密理论思考。院长- 寄语不仅是作为院长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美好未来的寄望,更有对“上音”民族声乐专业健康发展的殷切期望。第二位主旨发言的是国家一级演员、歌唱家、解放军文工团副团长雷佳博士,她的题目为《从我的“中国声乐”实践到“中国声乐人才培养计划”》。雷佳是当代中国卓有建树的歌唱家,有丰富中国声乐演唱经验,她以歌唱实践的切身感悟反哺于理论思考,对民族声乐有着独到见解。首先,她认为用地域或某种唱法去限定“中国声乐”这一宏大概念会有诸多局限,因此有必要重置“民族声乐”概念。其次,她分享了自己发起的“中国声乐人才培养计划”实践经验以及“深圳声乐季”运作模式与成效,由“我”转向“我们”,努力探索中国声乐演唱人才培养之路,体现了她对歌唱事业忘我追求。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萧梅女士的主旨发言为《在多元文化中展望民族声乐理论研究与实践》。萧梅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及民族民间唱法的研究,她围绕自己中国传统音乐以及民间歌唱研究心得进行了深入阐述。中国民族声乐既有不同特色唱法,也有不同民族特有的声调魅力,是多民族艺术构成的多元声乐形式,这些成果对声乐舞台实践有重要意义。

23 日下午为分组讨论。将理论研究纳入会议主题是本次论坛特色之一,这在既往民族声乐会议较少见,廖昌永院长亲自挂帅,明确表态要改变以往声乐研讨会注重教学规律研讨而忽视理论研究的状态。笔者以为,歌唱家感性实践与理论家的理论思考是推动中国声乐发展重要力量,合力才能将中国声乐由高原推向高峰。两场研讨会设置了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两个方向若干选题。声乐教学研究会场有上海音乐学院常留柱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马秋华教授、王士魁教授、王洪波教授,沈阳音乐学院刘辉教授,云南音协主席宗庸卓玛,南京师范大学徐元勇教授,西安音乐学院陈勇教授,天津音乐学院赵振岭教授,武汉音乐学院余惠承教授,星海音乐学院严冬教授,哈尔滨音乐学院曲娜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郭克俭教授等众多国内歌唱家与教育家,共同探讨有关民族声乐教学与实践的课题。包括: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理念及有待探究的问题,中国民族声乐技术方法的科学性研究,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与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中国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的特点与规律,民歌、古诗词歌曲、中国艺术歌曲、歌剧选曲、现代创作歌曲在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意义等。研讨还就如何展现并发掘学生演唱个性特质,如何在传统民族歌唱方法中呈现新时代艺术特色等问题做了热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