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论坛
    主页 > 综合新闻 >

媒体看政法 | 《北京日报》:诉源治理效应

6月11日,北京日报刊发了《诉源治理效应》一文,介绍了全市法院诉源治理工作,其中房山区通过区委统筹将各方 诉源治理力量拧成一股绳。

全文如下:

作为社会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是开展诉源治理工作的根本保障,北京三级法院始终在积极融入由党委和政府领导的诉源治理机制建设。其中,房山区通过区委统筹将各方诉源治理力量拧成一股绳,便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2018年5月31日,青龙湖镇马家沟村创建“无诉讼村”启动仪式

房山区青龙湖镇马家沟村村民韩某为了院子里被砍的十几棵小树,一纸诉状将亲戚白某诉至法院。法官感到案件有调解可能,便在征求俩人同意后,将纠纷导回马家沟村调委会。

2018年5月起,房山区法院就与房山区司法局联合推动“无讼村居”建设。马家沟村作为当时全区400余个行政村中诉讼较多的村子之一,被选为攻坚试点。

纠纷回了村,并不意味着法官就会“大甩手”。调解中,村调委会和司法所动之以情,法官晓之以理,用法律的标尺为双方廓清界限。两个小时的开解后,白某主动道歉,还拿出500元钱作为补偿,韩某也表示谅解并撤诉,一场纠纷被消弭。

▲2020年5月13日,北京房山法院河北人民法庭韩玉法官与马家沟村委会书记陈静共同就一起家犬扑人致人摔伤的矛盾纠纷做调解工作。

“法院的判决确实公正,但也容易让双方变得生分。”作为村调委会的一员,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陈静亲历了“无讼”理念给村子带来的变化。人民法庭、镇司法所组成村调委会的“智囊团”,让马家沟村最终进入诉讼的案件减少了九成,“调解之后握手言和,大家还是好邻居、好亲戚,感情维系住了,村里也就更和谐稳定了。”

我们打造‘无讼村居’,不是说把法院大门一关,不让大家打官司。”房山区河北人民法庭庭长王俊伟说,现在村民们逐渐意识到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环节,而遇事“找书记”成了第一反应。

有了成功经验,“无讼村居”建设正在房山区全面铺开。房山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王洪昭表示,村、社区及行政部门离矛盾源头更近,及时介入能让纠纷止于萌芽。司法部门则作为守门员,将精力放在解决疑难案件中,实现良性循环。

为更好整合工作机制,去年12月,房山区委领导成立了房山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并起草出台了《北京市房山区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入开展诉源治理工作的意见(试行)》,这是全市出台的首个区委诉源治理工作意见。

从矛盾的‘调解’到‘化解’,一字之差,背后是领导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的变化。”王洪昭说,这份意见的出台,意味着在区党委的统筹下,全区的行政部门、基层自治组织和司法部门真正形成了矛盾多元化解的合力。

▲2019年8月16日,北京市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蔡慧永到房山法院调研诉源治理工作情况。

诉源治理,诉在法院,源在各方。”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蔡慧永表示,在诉源治理工作中,北京法院主动融入首都社会治理大格局,房山、朝阳、门头沟等多家法院都已推动属地区委出台相关文件。 未来,北京法院将推动诉源治理工作与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结合,进一步提升诉源治理工作实效。